夜狼猎奇网(www.goyelang.net)- 给你图文的世界

南明后朝鲜对中国的态度变化 吓到了

来源:夜狼猎奇网 | 2016-09-07 |    

猎奇网:朝鲜和韩国的关系一直都这么好吗?近日,思想史家葛兆光的著作《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面世。这本书显示其实南明后朝鲜和中国的关系就没有之前那么好了,甚至在清朝时期搜查大清帝国的怪状。他们认为中国已经华夷变态,要给南明招魂。...

朝鲜和韩国的关系一直都这么好吗?近日,思想史家葛兆光的著作《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面世。这本书显示其实南明后朝鲜和中国的关系就没有之前那么好了,甚至在清朝时期搜查大清帝国的怪状。他们认为中国已经华夷变态,要给南明招魂。

南明后朝鲜对中国的态度变化  吓到了

小中华性质凌驾于蛮夷性质之上

如果我们站在朝鲜人的角度看世界,二千年未有之奇劫巨变不是从1840年、1860年或1900年开始的,而是从1644年开始的。

朝鲜夹在中央王朝(天朝)、日本和满蒙各部落之间,处境最为微妙,对认同政治最为敏感。明清华夷变态对李朝中国观的刺激之深,充分体现在朝天录和燕行录的正名意识上。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个京师,两种表述。天是京师的升级,燕是京师的贬抑。

南明后朝鲜对中国的态度变化  吓到了

朝鲜对前明的忠诚通过两种途径抬高了自身的地位,划定了他者的边界。首先,朝鲜的小中华性质凌驾于大清的蛮夷性质之上。其次,朝鲜士大夫的孤忠耿耿羞辱了二三其德的江南士大夫。东海君子国的优美形象就此树立,不同于而且高于任何其他邻邦。这种边界意识仍然是儒家式的,以礼乐文教为标准,不能视为近代以来的国族建构,但无疑已经具备了某些共同体的性质。共同体意识萌发的特征之一就是内外有别。在这方面,李朝与清朝的关系表现得特别明显。

《燕行录》是朝鲜使节讲给自己人听的心里话,跟他们对清朝文武百官的外交辞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果我们站在朝鲜人的角度看世界,二千年未有之奇劫巨变不是从1840年、1860年或1900年开始的,而是从1644年开始的。明代士大夫的背叛夺走了天朝上国的光环,为朝鲜承载的文明正统送来了死亡恐惧、独特感和使命感。卑贱的清国夺走了朝鲜人的天真时代,教会他们熟练地表达违心的忠诚,迫使他们承认:暴力篡夺不仅可能成功,而且可能长期成功。

南明后朝鲜对中国的态度变化  吓到了

这意味着先王之道也许并不像他们原先想象得那样普世,中国士大夫最早也要等到庚申或庚子以后才会有这种感受。由此,我们才能理解:日本人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运用反清复明的语言,儒道合一的天道教为什么会变成文明开化的一进会,朝鲜志士为什么将维新和反清融为一体。从朝鲜人的中国观和华夷观看,无论清朝想象的忠顺典型,还是革命党想象的亡国哀民,都是一厢情愿的自恋。许多中国人觉得:自己愿意从天朝降格为普通国家,让朝鲜从藩国升级为普通国家,真是了不起的慷慨大方。如果他们知道朝鲜人对国际秩序的真实想法,大概会活活气死。

蛮族冒充天朝

朝鲜士大夫觉得:自己的同胞看到汉人的下场,就应该谢天谢地,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懂得尊重节操的国家。

南明后朝鲜对中国的态度变化  吓到了

清代的朝鲜觉得自己是文明的孤岛,利用但并不信任强大的蛮族。蛮族盗憎主人的阴暗心理和冒充天朝的可笑虚荣逃不过这些文明人的智慧。至于那些臣事二夫、假装自己没有受到歧视的江南士大夫,恰好提供了他者或反面教材的样板。朝鲜士大夫觉得:自己的同胞看到汉人的下场,就应该谢天谢地,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懂得尊重节操的国家。根据美人香草代表君臣父子的隐微写作法,编造江南女子沦落史非常有助于朝鲜人培养共同体优越感。

天朝(大明)的灭亡不仅是伤痛,也是机会。朝鲜由此解放了自己,提前步入近代世界。因此,她比卑贱的清朝更能掌握多国体系的奥秘。朝鲜已经有国家的意识,而大清仍然只是朝廷。它能毫不犹豫地利用日本的胜利,加入要求割地赔款的行列,说明它早有准备。朝鲜这种做法不是侵略欺凌大清,而是共同体寻找原材料的自然手段。

大清只是国家产生前的原材料,加入日本的瓜分活动就能确认朝鲜作为文明国家的资格。打个比方说:普鲁士夺取洛林是侵略,而法兰西绥靖刚果部落就是寻找原材料。

南明后朝鲜对中国的态度变化  吓到了

边界是文明国家的标志和条件,这对朝鲜不可能更有利了。李朝为朝鲜确定了基本疆域,这就证明了它的选民资格。每一届中原王朝都是多元复合体,显著的特征就是缺乏鲜明的边界。清朝的多元性格尤甚于明,因此就比明朝更像前现代的原材料。日本人提出的朝贡贸易理论有一个特点:中央王朝模糊化,进贡小国具体化。新清史的共同体观念不难将后者视为准民族国家,至少是民族国家的前体。

相反,王者无外的帝国普世观念使中央王朝丧失了民族国家前体的候选资格。这一击不仅颠覆了旧清史,而且导致了中国历史叙事的全面断裂。如果以朝鲜共同体为中心的新清史观能够为中国学者开辟新视野,这种新视野的代价确乎非常惨重。四千年文明史的想象惨遭肢解,中国视野在全球视野和族群视野的两面夹击下溃不成军。

满族君臣与汉官

读者很难从满文档案中找到华夏文化无远弗届的伟大同化力,却随处可见内亚统治者玩弄权术的精明狡诈。

这一切仅仅是开始。有清一代的满文老档多达数百万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整理流布。起初,大陆和台湾学界都没有太重视。两岸共同的文化大一统意识使他们相信,这些档案只会重复汉文文献的基本内容。然而,欧立德却从中发现了大清的另一副面孔。满洲君臣用母语讲述的私房话居然更接近朝鲜人的判断,严重打击了江东士大夫的骄傲。很难从中找到华夏文化无远弗届的伟大同化力,却随处可见内亚统治者玩弄权术的精明狡诈。

南明后朝鲜对中国的态度变化  吓到了

满文缺乏相当于汉语文言的雅言,口语色彩更加鲜明。因此,满文纪录更有可能接近皇上深思熟虑以前的自然冲动。在这幅图景中,汉官的形象相当可笑:一面被人卖、一面替人数钱就是他们的写照。尤为屈辱的是:他们一厢情愿地认同大清,朝廷对他们的信任居然不如小邦外藩。当然,他们早就应该想到:朝廷不大可能怀疑朝鲜人觊觎龙兴之地,却随时担忧扬子江以南此起彼伏的复国主义叛乱。

中国意识的传统建构一向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模糊性互为表里,同样支持道德文化主义的天下观念。新清史的帝国概念是西方式的,多族群共同体的组合没有明显的等差。即使差异存在,标准也是统治方式和地缘形势。天下即使有帝国的名号,基本概念仍然属于文明体、而非政治体,基本结构是同心圆,遵循文明层次递降的原则。文明无论怎样定义,总有层次差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和无法回避的。

南明后朝鲜对中国的态度变化  吓到了

然而,层次高低却不可能像政治或行政边界那样泾渭分明。何况,边界的模糊还有另一方面的必要性。文明教化是个动态概念,模糊波动的边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鼓励荒服或外藩启动小共同体认同、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从清儒的角度看,德川幕府取代好勇斗狠的丰臣政权就是教化的胜利。朝鲜人对此持高度怀疑态度。

但是无论如何,江南和岭南的渐次儒化多少可以支持同心圆文明的模型。东亚没有走上西欧民族共同体建构的道路,这大概是原因之一。然而,近代以后,华夏文明中心的民族国家建构步履维艰,这也是原因之一。直至抗战结束,民国政府和知识分子仍然对政治边界外的华夏遗产怀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感情。上世纪60年代以后的去中国化使他们彻底绝望,这也许是件好事。

如前所述,新清史的最大特点不在史料、而在方法。因此,本书的最大价值也不在朝鲜、清史或东北亚研究,而在认知范式。刷新认知地图的史学革命正在酝酿中,很可能将数十年来的金科玉律扫地出门,甚至波及学术无法控制的其他领域。这一切不过刚刚开始,此刻预言未来的发展实在过于鲁莽。但我们不要忘记高斯的名言:节气一到,报春花就会处处盛开。

 

(转载请标注出处:夜狼猎奇网 www.goyelang.net)

相关推荐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晋文公带领晋国成为霸主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晋文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重耳成功跑到了楚国。楚王对重耳很好,当做贵宾招待。重耳很感恩就告诉楚国等以后我重掌大权的时候,如果楚晋两...

 

编辑推荐

特别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