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狼猎奇网(www.goyelang.net)- 给你图文的世界

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简洁 朱由检为何宁死不割地求和

来源:夜狼猎奇网 | 2016-12-16 |    

猎奇网: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崛起,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开始进攻大明。明朝的态度是,“大彰挞伐,以振国威”,“务朝殄灭,以奠封疆”。谁闹揍谁,不给会哭的孩子奶喝,绝不谈议和之事,万历帝的态度,证明了他并不昏庸。...

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简洁 朱由检为何宁死不割地求和

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一向被人描述为有“骨气”,“宁死不屈”,不像宋朝、清朝的皇帝,日子混不下去时,割地求和,苟且偷安。

事实真是这样吗?崇祯帝朱由检真接死于李自成的农民军攻下北京,农民军为什么能战胜官军,直接抄了朝廷的老窝呢?换言之,崇祯帝为什么不把李自成的农民军给灭掉呢?其实,崇祯帝有数次将李自成赶尽杀绝的机会。

但是,每当李自成等被官军逼到绝路时,如同事先约好了似的,后金的大军总是出手,让明军难以招架,崇祯帝不得不抽出平定内忧的手,紧急去按外患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最后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

腹背受敌,两个拳头打架,为什么不稳住一个,先解决一个呢?不是没有,而是没成。

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简洁 朱由检为何宁死不割地求和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崛起,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开始进攻大明。明朝的态度是,“大彰挞伐,以振国威”,“务朝殄灭,以奠封疆”。谁闹揍谁,不给会哭的孩子奶喝,绝不谈议和之事,万历帝的态度,证明了他并不昏庸。

此时的后金统治者,并无鲸吞辽东之意图,更未有问鼎中原的宏愿。即便到了皇太极时期,他一生也没有夺取大明江山的明确目标,他与袁崇焕的往来书信不下十封,谈的也是议和。但他们攻城略地,抢劫财物,还自己跟自己吹牛皮倒是真的。

努尔哈赤最大的志向,是希望明朝承认他的存在,封其为王,为此他曾数次派遣喇嘛携书给明辽东官员“言和”。“和”不成就打,双方这一打就是八年,努尔哈赤处处得手,想议和的一方,积极性也没了。

天启六年正月,袁崇焕于宁远重创努尔哈赤。这次胜利对双方都太重要了:明朝要战胜后金,实在不容易;后金要吞掉明朝,也不想的那么简单。于是,双方开始了第一次和谈。

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简洁 朱由检为何宁死不割地求和

与侵略者坐在一起谈买卖,政治风险等级极高。宋金和谈,高宗成了投降派,秦桧由此遗臭万年。大明朝谁出来干这桩事?大名鼎鼎的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任邵武知县。天启二年,因御史侯恂的赏识而任职兵部,又因孙承宗的器重而镇守宁远。

和谈与劝架是两回事,不是讲通道理大家消消气事情就过去了。和谈的关键是谈条件,并且要双赢:出钱的一方,要感到掏出银子的价值,必须远远大于不花银子的结果;收钱的一方,要感到得到一纸“合同”的利润,远比拼命更划算。为了改变对方的预期收益,双方都要让对方知道自己拳头的厉害。

天启六年的和谈,时机对明朝相对有利,因为刚刚打败了后金,努尔哈赤没有被当场击毙,回去之后也医治无效。这年九月,当死讯传至宁远后,袁崇焕派镇南木锉等三十四人的庞大队伍,前往后金吊唁努尔哈赤,祝贺皇太极继位。皇太极自然也客气起来,“欲两国通好”。最后的核心问题当然是“价码”:前提是大金国皇帝,改称金国汗。

见面礼,是明朝先送给后金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疋、青蓝布千方疋。然后双方关系正常化,以后每年后金给东珠十颗、貂皮一千张、人参一千斤,明会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疋、青蓝布三十万疋。明方还价,见面礼砍掉一半,其他的既然国际贸易,就不算具体的细账了。

这笔交易倘若达成,什么李自成、张献忠恐怕早就被逮捕,或早已死不见尸。明军虽已腐败,但收拾一群闹事的老百姓,实力还是没问题的。

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简洁 朱由检为何宁死不割地求和

利润从来都是诱人的,为了哄抬“价格”,五月份皇太极率军至辽西攻掠,进攻锦州、宁远。为了压价,袁崇焕也早有准备,谈判桌之外明朝占了上风,取得“宁锦大捷”。

这一败一胜,竟把双方的“生意”搅黄了:天启皇帝太高兴,和谈的事凉到了一边。但相关官员加官进爵,作为和谈一号主角的袁崇焕,官只升了一级,奖金只拿了三十两银子。袁崇焕极为恼怒,辞职不干了。皇太极更是傻了眼:拿着“账单”,找不着签字的了。

崇祯元年,明朝国内的日子开始难过起来,主要问题是灾荒加重,造反的太多,迫切需要宽松的国际环境。退休在家的袁崇焕,又被崇祯皇帝请到了京城。

崇祯帝给袁崇焕交待工作的地点,不是他的正规办公室,而是紫禁城里的平台,参加的工作会商的也只有几个人。这一天,是崇祯元年七月十四日。面谈之后,袁崇焕最终给了崇祯一颗定心丸:“计五年,全辽可复。”

崇祯帝与袁崇焕都很高兴,也都很有把握。但许誉卿觉得不太可能,因为他是兵科给事中,情况太熟:后金的事拖了十几年,皇帝都拖死了三个,怎么可能那么容易?

袁崇焕告诉他:“聊慰上意!”

逗皇帝玩?不可能。胆子再大,也不能拿自己的脑袋和盍家性命开玩笑。袁崇焕是不能跟许誉卿聊得太多,因为有五年的机动时间,袁崇焕认为自己能把辽东的事情摆平。

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简洁 朱由检为何宁死不割地求和

但是,袁崇焕从平台召对到最终被拿下,既未狠揍皇太极,也未收复寸土,唯一真抓实干做的一件事,就是杀了毛文龙。

毛文龙是各方都不喜欢的人。他是辽东的东江总兵,东江的几个海岛,在当明就是明朝伸进后金与朝鲜之间的一个楔子。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时,经常向明朝告毛将军的状,因为他时常借东西不还。后金从明廷手里抢走朝鲜后,恨毛将军的又多了个皇太极,因为他不好甩开膀子与明军干。袁崇焕到任后,毛文龙又不断“讨薪”,要袁崇焕解决欠饷问题。

毛文龙的实力不是很强,但战略威胁太大,被人从背后插一刀的感觉,谁都受不了。袁崇焕的军事素养很高,战略、战术都不是外行,居然把毛文龙给杀了。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直接原因是他不服从调动,并且无法正面沟通。

但不经审判,当场把一个总兵给杀了,袁崇焕当时也没有受到任何追责——这与他有尚方宝剑,拥有先斩后奏的特权没有关系。按照明制,尚方宝剑只能杀总兵以下的将官,这个袁崇焕清楚,毛文龙也清楚。袁崇焕杀毛文龙时,用的是“圣谕”——崇祯皇帝要杀毛文龙,所以袁崇焕心安理得,毛文龙无话可说。

究竟什么原因,崇祯与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碍事。毛文龙的人头,很能证明明廷和谈的诚意,此时的袁崇焕,与皇太极谈出了成果。后金方面有些诚意,皇太极与袁崇焕的往事书信中,主动去掉了自己的天聪年号,只写己巳年。这年四月,皇太极致书袁崇焕,要求明朝铸给“金国汗之印”,袁崇焕没有回复。皇太极再催,依旧泥牛入海——这么大的事,袁崇焕应该是作不了主的。

袁崇焕不答应,可能是认为皇太极开价过高。为了证明这个价码属于“优惠价”,皇太极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说明。这年十月,后金军绕过宁远、山海关,由大安口毁长城攻入内地,占领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城,进而围困北京。袁崇焕吓坏了,赶紧去追,在北京城外追上了后金军队。皇太极没有攻下北京,但后果太严重:袁崇焕进城去跟崇祯帝解释,只是这一去,他再也没有出来。

袁崇焕于次年被崇祯帝下令凌迟处死,一百多年后,清廷宣布:崇祯中了咱的“离间计”!其实,清朝《满文老档》中关于袁崇焕与后金秘密往来的记载详实,后金“离间”明朝的证据并无多少说服力,而且明朝锦衣卫的侦察水平一直不低,骗人不是一件容易事。

崇祯帝要杀袁崇焕,“叛国”、“投敌”的指责,只在逮捕袁崇焕时的圣旨:“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效,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

——《国榷》中的这段记载,在八个月后对袁崇焕的正式判决与定性时,《崇祯长编》中有了重大更改:“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为崇祯帝担负秘密使命的袁崇焕,国家需要卖,又没卖上价,还造成严重后果,这才是崇祯帝恼怒的真正原因。

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简洁 朱由检为何宁死不割地求和

秦桧替宋高宗背黑锅,精神损失物质补,高宗给了他一个丞相。袁崇焕替崇祯帝背“黑锅”,最终被剁成一堆肉酱。虽然对袁崇焕家属的处理“皇恩浩荡”,但毕竟还是吃力不讨好。

袁崇焕死后,这种不明不白的事,很长时间再无官员肯干了,尽管后来皇太极又多次向明朝表示,“如天朝许款情愿休兵”,甚至找大凌河战役中被俘的监军兵备道张春,让其为后金上表明朝请求议和,但明廷既没出现秦桧,也没出现袁崇焕。

可当秦桧的,其实还有一个人:兵部尚书熊明遇。崇祯五年六月,他授意宣府巡抚沈棨、总兵董继舒,在张家口与后金官员“刑白马乌牛誓告天地”,达成局部和解协议。

但是,尝试失败了,崇祯帝心中始终有个“尧舜”的结,只要不是山穷水尽,他都不肯做有失面子的事。崇祯十一年,阁臣、兵部尚书杨嗣昌,也是与崇祯关系密切的重臣,又授意辽东巡抚方一藻尝试议和。杨嗣昌长期主导国内的平叛工作,深知同时开辟国际、国内两个战场的不可为,竭力主张与清议和,但崇祯皇帝予以“切责”,谈好的条款无人签字。

崇祯十五年,松锦之战败局已定,崇祯帝紧急召见了兵部尚书陈新甲,让其见机行事,重启议和。陈新甲委派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携带崇祯皇帝敕书,前往沈阳。国内的局势,已迫使崇祯帝将更大的精力转移到与清的议和上。据《明史》、《清太宗实录》,议和期间崇祯帝“以议和委新甲,手诏往返者数十”。

五月,马绍愉率领的上百人议和使团,在沈阳与清方谈判。此时明清之间的实力对比已大非往昔,境内“盗贼蜂起”、中原势如瓦解的局面也为清方洞悉,这正是勒索的大好时机。清方本欲让明朝“纳贡称臣”,经过艰难的谈判,最后达成以“两国”相称,“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贵国界,以塔山为我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两国俱于此互市。”

互市,当然是清国的“人参千斤、貂皮千张”,换明朝的“金万两、银百万两。”代价当然大,但与明朝的江山以及无法承受的军费相比,也算是毛毛雨了。

得到密报的陈新甲,崇祯对这个结果显然比较得意。一旦清军的威胁解除,最有战斗力的明军腾出手来,农民军将面临灭顶之灾。

因为高兴,陈新甲估计酒喝得太多,马绍愉从边关发回议和条件的密函,被他随手扔在了桌子上。不巧的手下人做事太负责,误以为桌子上的密函是份《塘报》,需要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

崇祯帝进行的议各行为,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仅有几个人知晓这一核心机密,更没有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共识,更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与组织准备,基本的舆论氛围都没有。历史上,主持议和者无不背恶名,陈新甲的议和,自然又被斥为“顿忘国贼”、“损威辱国”。

面对群臣哗然,陈新甲一点也不紧张,因为他底气十足。在一些场合,陈新甲更是自诩其功,吹嘘自己办了一件皇帝想办而终于办成了的事。崇祯皇帝的底细,暴露给了群臣。缺乏担当与谋略,让崇祯皇帝愤怒之极,把议和说成是陈新甲擅作主张。关在监狱中的陈新甲这才意识到,自己确实犯了个低级错误,揽过责任,上书乞宥,崇祯根本不买账,要立杀陈新甲,以平息舆论。

舆论压力好解决,军事压力怎么办?大学士周延儒、陈演觉得应该给陈新甲留条后路,这也是给大明朝在留后路啊!真的彻底堵死议和之路,明、清之间还会有第二次机会吗?

但是,九月二十二日,陈新甲仍旧被斩于市。陈新甲死了,他带走了明朝的秘密,也带走了明朝生存的机会。战不能胜,败不能和,崇祯皇帝飘摇不定的心思,让他离死亡起来越近了。

猎奇小编文章整理@http://www.goyelang.net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晋文公带领晋国成为霸主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晋文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重耳成功跑到了楚国。楚王对重耳很好,当做贵宾招待。重耳很感恩就告诉楚国等以后我重掌大权的时候,如果楚晋两...

 

编辑推荐

特别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