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狼猎奇网(www.goyelang.net)- 给你图文的世界

考古探秘:兵马俑的主人并不是秦始皇?

来源:夜狼猎奇网 | 2017-05-31 |    

猎奇网: 建筑学家陈景元1961年曾参与秦始皇陵的保护规划,1984年他发表文章质疑兵马俑的真正主人...

  
 建筑学家陈景元1961年曾参与秦始皇陵的保护规划,1984年他发表文章质疑兵马俑的真正主人是否秦始皇,未得到重视。今年,他又在《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第2期)发表了《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一文,遭到学界反驳。为此,陈景元上月到河北至咸阳的崤函故道进行实地考察,确信殁于河北邢台的秦始皇不可能被运回陕西安葬,因而,非但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就连陕西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也值得质疑……

"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坐南朝北,东临华阴,西面咸阳,总面积56.25平方公里,被视为阴阳汇聚的风水宝地。南面隔山的蓝田县自古产玉,北面渭河岸的潼关出产黄金,古人因而说'头枕山,脚蹬川,祖祖辈辈做高官;一手抓金,一手抓玉,金玉良缘,始皇贪其美名而葬之。'"

今天,几乎每一个到秦始皇陵和西安兵马俑参观的游人都会听到这段导游词。某种意义上,它讲述的不仅是统一六国的始皇帝渴望以山川河流成就的帝王霸气,也包含了两千多年后的世人对民族历史上大一统强国的遥想和一些当代情感的寄托。

但是,南京建筑学家陈景元1961年曾参与秦始皇陵保护规划,继1984年在学术杂志《大自然探索》中发表文章质疑兵马俑的真正主人是否秦始皇之后,其于今年第2期《中国科学探险》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再次掀起了轩然大波,《西安晚报》今年2月刊登了有"秦俑之父"之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袁仲一对陈景元的首次正面反驳,《梦石堂随笔》随即发表了题为《陈景元回复袁仲一》的文章,《金陵晚报》则于日前刊发了陈景元一篇题为《秦始皇葬在河北而非骊山》的文章,以其前几个月从邢台到咸阳实地考察获得的新线索,再掀争议。

毕业于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后长期在江苏省国土厅工作的陈景元,从专业经历来看,也许会被历史、考古界作为"外行"而排除在讨论对象之外,但从其早年参与临潼骊山一带土地规划,又潜心研究数十年,写下百万余字论述的精神看来,他的观点并非完全不值得商榷。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陈景元说"写我的观点你要谨慎。"他大概不曾料到,记者后来就此问题再采访一些专家时,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遭遇一句笼统的否定,完全拒绝讨论。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曾经牵动许多专业以外敏感神经的问题终于获得了一种争鸣的可能。

论据 兵马俑是秦始皇高祖母秦宣太后的

建筑学家陈景元

今人认为秦始皇葬于骊山脚下,最主要依据是《史记》的记载。但《史记》的记载并不完全可靠。《史记》里面说,秦始皇一即位就开始修自己的陵墓,从陕西省文管会1960年代初到当地进行现场调查后所写的调查报告来看,不符合实际情况。当时调查人员看到的遗址共分三种,一种是既有地基,又有砖瓦和木结构建筑被烧毁后留下的木炭的;一种是只有地基和砖瓦,但看不到木炭的,但是这两类遗址的数量都非常少。另一种留存较大量的是位于现在秦始皇陵北面的大量夯土地基,其上什么都没有,从中可见作为宫殿建筑群主要部分的这一地块当时根本就还没有进行施工建设,内城、外城及封土等,都是死后的工程。再加上骊山上洪水严重,几乎每隔三年就会下一场暴雨,大开挖的地宫也不可能不顾积水而在秦始皇生前几十年就预修。这样,根据秦汉时期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秦始皇地宫的结构形式,根本不可能超越汉武帝茂陵的做法,《史记》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描写不真实。但实际情况是1974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队进现场,而在此之前的半个多月,兵马俑就被定性为秦始皇的陪葬品。


秦始皇出巡途中死于邢台,要回咸阳一条捷径是向南过黄河向洛阳,再到西安;另一条路线如秦俑馆里所记载的向西经井陉,过娘子关到太原,再向北到包头转至西安。但我上个月又去实地考证了一次,发现无论走哪条道,道路关口的宽度都不及当时皇帝灵车规格的车轮轨距。如果靠人抬万斤重的灵柩走这么长的路,既不可能按时到达,夏天尸体腐烂的程度也不可能保证赵高、李斯为"篡党夺权"所要求的"秘不发丧"。这样看来,秦始皇的尸骨其实是出不了河北省的,即使到了骊山,也只能做个衣冠冢。四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司马迁写秦始皇建阿房宫的事是为了影射汉武帝建上林苑,写秦始皇建皇陵是为了影射汉武帝建茂陵,未必真有其事。

即使骊山脚下真是秦始皇陵,我也不认同兵马俑属于秦始皇陵其一,器物、地砖有相同之处,不能证明这点。因为皆为秦时之物,制造时间又相近,有一些共同点很正常。更何况两地出土的陶俑,无论大小、形象,都很不相同。其二,秦时的"三百丈"只有690米,在秦始皇陵封土之东1000多米远的兵马俑,怎么可能被包囊在史书记录秦始皇陵外扩"三百丈"的界址之中?而且它也不在整个皇陵的中轴线上。

后来又有一种说法---秦始皇陵陵园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它可作为该范围内兵马俑坑定性的重要依据。但有关部门按照《文物保护条例》精神而划定的一个建设用地控制区,怎么能够被任意曲解为当年秦始皇陵的实际面积?由此,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发现的铜车马、1997年5月发现的石甲、石盔等,也怎能在既找不到历史记载,又没有相应考古论证的情况下,只凭它们是在这一带被发现的,就将其与秦始皇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谁都知道西安地区的墓葬密度,居全国之首。在许多的建筑工地上,经常能挖到几十座、甚至上百座的古代墓葬;那种"冢连冢、墓压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墓葬,可说是比比皆是。谁能排除在骊山北麓广大地区,不存在这种最常见的墓葬"叠压"或者"打破"的现象?《临潼县志》明确记载"临潼,本汉唐近畿地,贵族大家,多葬于此,荒丘断垒,所在皆是。"这里背山面水的每寸土地,人人都会对它垂涎欲滴。谁又能一口咬定,铜车马坑一定不是被秦始皇陵圈占进去的?

经过深入研究考证,我认为,兵马俑应当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的。秦宣太后姓芈(mi),本是楚国的显赫王族,后嫁于秦惠文王。她在秦国统治了四十一年之久,当政时间长,势力强,影响大,完全有条件、有资格修建豪奢大墓及其陪葬坑。在《史记·正义》及《陕西通志》、《临潼县志》等史料中,也都有秦宣太后陵就在人们现在所熟知的秦俑坑附近的记载。

同时,人们在秦俑坑里发现了最直接的证据。不少秦俑的头顶,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于一侧的歪髻;秦俑的服色,五颜六色,非常鲜艳,与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显著差别。此外,在陶俑身上还刻有一个"芈"字,与当年发掘的阿房宫"北司"遗址中的"芈"字相似。阿房宫由秦惠文王始建,而宣太后芈氏,即是秦惠文王的妃子。

反对 "铜戈属后世"太荒谬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占民

定性秦始皇陵方圆一定范围内的出土物为皇陵陪葬并不是基于某个孤立的判断。在皇陵东边离外墙350米处,考古队员发现了17座皇子、公主的陪葬墓;在离外墙800米处,发现了100多座马厩坑;在皇陵外城与兵马俑之间是流水冲刷出来的古河道,从地理上看,那里没法设陪葬坑,到离外城墙一千多米的地势宽处设兵马俑陪葬坑很合理。

 


                                         

相关推荐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晋文公带领晋国成为霸主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晋文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重耳成功跑到了楚国。楚王对重耳很好,当做贵宾招待。重耳很感恩就告诉楚国等以后我重掌大权的时候,如果楚晋两...

 

编辑推荐

特别头条